《画廊》杂志2017年11月刊
傅榆翔在外星人前留影
傅榆翔自诉:
人类只有看透了所有的恐惧和希望,才会拥有超越思维局限,有察觉力去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更多挑战。现代科学家坚持,若认为发生的每件事都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和控制,这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但艺术家可以向世人展现奇妙的图景,提前预约能被证实的预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通灵经验是人类接受了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透射出来的“念想”(Thought form)。
“移民的外星人”(Migrant Aliens)系列群雕异常突兀地提前路演人类在自创的尴尬剧中,日渐没落的惊异片断。面对世界的分歧和动乱,人类彼此的不信任和设防,自相诋毁和残杀,多疑的心智使我们反复混乱在世俗、传统、贪心、竞争和恐惧的持续污染中,虽然我们竭力为自己提供一个自由无惧的环境,释放我们人类的创造力、快乐与关爱,希望世界能再次有新人类景象出现,一个全然不同的新的体验在我们的地球上开始示现。《移民外星人》自有玄幻的奇妙效果,让观赏者惊奇而又喜爱。通过作品的展出,实验性从东方去到西方,用东方人的全球视野和格局,普查了一次地球人类文明抽离了种族、国家、信仰、社会,文化和当下时代普遍的阵痛和焦虑。
通过固化的雕塑作品巡游威尼斯城,活化了来自全球不同地理环境的人类观众,使他们随机与外星人互动,唤发不同的表情和行为,与静态中的“外星人”零距离亲密交往。也许只有冥想能彻底转化我们人类的疯狂。我们人类正深陷于主义及意识形态,因此无法消除彼此的冲突。国家主义,宗教意识形态与冥顽不化的虚荣正在摧毁着人类的自律和反省,世界正在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坏。我们人类虽曾尝试容忍、怀柔、沟通和保留颜面的诸多策略,但仍是局限大于开放和理解。
“移民的外星人”的到来开始可能会毫不在意国家主义,因种族而动乱,或宗教信仰的永久分歧。假如我们能通过观看并体会到这组雕塑的“移民出现”能唤起我们的共同的反思和共呜,并让我们开始警醒;历史和爱并不在时间和剧情的尽头,如果使命和拯救不在当下出现,便永远不会出现了。人类的爱一旦消失,乱码的事物即刻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艺术既要有外化的坚硬,更要有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的温软。
《移民外星人》第二部“史诗归来”空间效果图No.1
《移民外星人》第二部“史诗归来”空间效果图No.2
《移民外星人》第二部“史诗归来”空间效果图No.3
移民外星人
——利博力奥·特米内(意大利)
艺术的清新愉悦与历史悲剧的厚重相交融往往会造就伟大的作品,傅榆翔的“移民外星人”就是这种少有的作品之一。该作品通过复杂的结构展现出外星人生动的异在形象,仿佛伴有电影的节奏感,这一切都是艺术家精心构想的。实际上,该装置展并非是让参观者,或者说是观众欣赏作品,而是邀请他们参与其中,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因此,某些超越传统艺术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奇特新颖,这是因为我们可以直面作品,让我们通过另一种心理的观看方式理解作品,引导我们用另一种审美视点欣赏作品。
《移民外星人》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圣马尼诺国家馆展厅内的外星人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圣马尼诺国家馆展厅内的外星人
参观者会看到一群逼真的外星人,他们有着细细长长,类似人类的身体,没有象征男女的器官;长着不成比例的脑袋和宽大的面颊,巨大的眼睛仿佛要从眼眶里跳出来。在第二层的中心位置,一个巨大的猩猩,面部狰狞,神情庄严,穿着航天服,带领着一群外星人。实际上,大猩猩左手还温柔地牵着一个类似女外星人的手,她很可能是他心仪的女人,猩猩的肩膀上还坐着一个头像克隆了艺术家本人而身体又是婴儿的孩子,这也许是后人类的儿子。
《移民外星人》
这是个强有力的阵容和画面。首先,我们惊讶于傅榆翔创作人物表情的方式和能力,这些面容本身并没有夸张的表情,然而却传递出人物的迷茫、好奇、害怕和痛苦。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一切都需要懵懂尝试,面对未知的艰辛和危险,因此他们的步伐仿佛是踏着的虚妄的舞步。也许是因为未知的无限可能,或是对地球的巨大陌生,让我们明白为何猩猩的面容如此狰狞紧张:它仿佛要时刻准备着保护它引导的这群外星人。
《移民外星人》
傅榆翔对复杂的象征符号运用的十分到位,从这个层面来说,他的艺术与历史密不可分。毫无疑问,大猩猩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代表了达尔文进化论之前的一种生物,然而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没有进化完全的物种。我觉得傅榆翔对进化论存有很深的疑虑,因此,我认为这个大猩猩并不代表还没进化完全的原始人,而是象征生物凶猛的原始本能。哪怕人类进化之后,变得“文明”,自身仍带有原始本性的原罪。或者说,大猩猩是道德与品行的象征,艺术家通过对面部特征、身体形态和埋藏在人物潜意识和作品里的暴力描写,对人类进行了重新批判。“移民者”所具有的这种未知力量仿佛是一种纯净的精神旨向,在他们中间形成凝聚力和服从力,完成一种隐形的魔力。
游客与外星人合影
尽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不会停止,但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只是拉开了讨论的序幕。实际上,整个人物群体是在运动中,而大猩猩正是这个行为群体的核心,他们正在我们眼皮底下做些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实际上又在发生了什么?我们唯一清楚知道的是,这些“移民者”来到了他们未知的星球土地上:我们观看到的星球。谁都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要去向何方,“外星人”的命运又会如何。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从肢体上表现出来的对未知命运的焦虑,同时我们也会被深深感染。正是因为我们深感参与其中,让我们觉得不得不替作者回答疑虑。
《移民外星人》
《移民外星人》
于是,作品便成为了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我们的情感,还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我们的过去。因此,在参观者、工作人员与作品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私密对话。作为西方人,我带着我全部的过去参与到作品中,并在作品中也看到我过去的影子。我具体看到了什么?它在向我诉说什么?我和傅榆翔提供的假设和象征世界不期而遇,他的作品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另一扇窄门。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不仅是我在看“外星人”,他们同时也在观看我,这种感觉以前从来没有过。如果说注视一个事物,就会认识和评价该事物,那么我就会觉得,“外星人”在看我的时候,他们就会评价我以及我的整个过去。
外媒报道《移民外星人》
如此说来,我在这个作品里,在它最暴力的特征里,看到了我的过去,西方世界的过去: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让我们的同胞成为了“外星人”,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土地。然而在殖民时代接近尾声时,西方并没有结束殖民(猩猩是殖民的象征),而是展开了更为暴力的革命:实际上西方人不再需要强占“外星人”原来的土地,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移民”,也就是说,他们有了自己新的家园,有了自己的身体(猩猩带给他们的)。因此,这个作品如同一面自由往返的镜子,让我觉得羞愧难安。
《移民外星人》
傅榆翔用这种社会历史学提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问题。西方的集体记忆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或许会努力尝试“包容”“外星人”,让其融入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里。然而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只有在完全忘记自己的历史的前提下才会真正融入全新的文化社会里,我相信傅榆翔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还保留对历史的记忆,即便只是怀念,我们也只能说这是“文化适应”的一个过程。
《移民外星人》
“文化适应”是指,两个不同社会里的人们互换生活方式的仪式和过程。比如,在意大利,华人群体因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对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巨大影响,因此他们不需要尝试“融入”意大利文化。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傅榆翔与意大利影星玛莉亚·嘉西亚·古欣娜塔,在《移民外星人》雕塑前一起合影
在双方文化交流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我想要通过傅榆翔的这个作品来阐述“文化与生存适应”这个概念。但不能忘记的是,在这个日渐复杂的世界时序里,简单化和统一化会像疾病一样影响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艺术也无法幸免于难。因此,我认为傅榆翔的作品,尤其是在当今,有着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
2017.11.5. 写于都灵大学
LiborioTermine(利博力奥 . 特米内)
作者简介:
LiborioTermine(利博力奥 . 特米内)专注于艺术审美研究多年。现任都灵大学电影戏剧教授及语言学院主席,恩纳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传播学专家,米兰广告评审团成员。他也在都灵大学亚健康基金会任职,该基金会汇集了45个国家的220所大学。他出版了很多书籍,包括“模拟美学”,“图像和表现”,“视觉与表演”,“黑暗电动”,“喜剧与米饭”,以及关于设计的,“亚特兰蒂斯·克莱托·穆纳里”。
艺术家傅榆翔
傅榆翔,1963年生于中国重庆,在重庆美术馆从事学术研究。通过采纳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傅榆翔一直关注和表达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命运和处境,不论是其存在和命运的不舍,或是其死亡与再生的面对。其作品表达既是混沌的又是现实主义的集中追问式的表达。通过细致的描述和倒叙,艺术家为充满想象力的人类历史和集体记忆赋予了不同的故事转换和角色的预设。通过戏剧性的,神秘而又写实的面对和表达,为人类的未来赋予了精确和深刻的预言。
其作品曾在欧洲杜赛尔多夫,威尼斯,巴黎,都灵;北美洲纽约,多伦多;亚洲东京,新加坡,横滨等各大美术馆和画廊(今日美术馆,上海M50,横滨美术馆,东京现代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览,也曾在国际艺术盛会上展览过,在欧美一些著名的画廊及美术馆(巴黎大皇宫,联合国总部画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作为中国艺术家受邀出席并参展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式及系列活动。他在中国出任了北尚当代艺术研究会会长,天津大学规划设计总院人文艺术顾问,重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客座导师。
获奖:
2017年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暨索伦托第40届电影节研讨会年会首次颁发给当代艺术家的卓越艺术成就奖
2015年荣获亚洲艺术节中美著名艺术家联展“最佳当代油画”杰出成就奖
2015年获美国时尚与艺术研究院“杰出院士”荣誉
2014年在第五届全国院校美术大赛中担任评委,被授予其“特殊贡献奖”
2012年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作品联展“优秀作品奖”
2007年荣获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第33届AJAC国际艺术家邀请展“年度艺术家奖”
国际评价:
中国最有意思和想法的艺术家之一
威尼斯57届双年十大重要作品之一
中国新一代最有趣的艺术家之一
学术著作:
《天空没有回音》《诸象非象》《全息现场》《以诗喂马》《某时某刻》《悬念》《心跳的路指日可待》。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