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傅榆翔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移民外星人|文懿访谈×傅榆翔

2023-09-06 00:00:00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文懿访谈》是一档高端访谈新媒体节目。

  秉承着“真善美”的节目理念,《文懿访谈》力图通过对嘉宾的深度访谈,记录时代的声音,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节目的终极呈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fd611298efff6129aef6a1dfb97a0a96.jpg

  主持人:文懿

  《文懿访谈》主持人、锦城书房主理人、《声音诗刊》主编。

  嘉宾:傅榆翔(国际独立艺术家)

  访谈地点:中国·成都棕榈泉费尔蒙酒店4F

  Q

  文懿:傅老师,您好!作为一位国际独立艺术家,您曾受邀参加威尼斯的第57届艺术双年展、第74届电影节、第17届建筑双年展,从而三次跨界在威尼斯举办您的艺术作品展览;直到最近,您又正在筹备前往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全球第11场国际巡展。

  一路走来,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活力和满满的热情,您能为我们分享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吗?

  傅榆翔: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是关键因素。与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的人群交流,能够为思考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想法。同时,保持坚定的毅力和对艺术追求,昼夜不舍的创作思考,也是持续创作出新的源泉。

  不论面对现实的挑战,还是可期待的成功,保持对艺术最初最真的情怀和柔软,就是一份乐在其中,而感怀不尽的充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de8d18fea95fa9b4ca038f1b8df37ac6.jpg

  Q

  文懿:您的作品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您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呢?请列举您的三件代表作的创作体会来加以分享。

  傅榆翔:灵感其实就像蜿蜒流淌的水系,总是顺势而为,时而可见那油然而生的沸点。我时常专注于观察发生在我周围的事物,随时随地思考冗长日子中人类与历史、社会与环境、现实与未来的诸多巧合和可能,并着力思考怎样将个人情感的表达用视觉图像进行转换和呈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addb042fd2d603f2d86a5b4d6ebdcf53.png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应该是近五年创作的“移民外星人”、“开运兔”和“信使”,这三个不同系列的雕塑主题。“外星人”讲述着未来与当下,“开运兔”是对中国十二生肖的意向性注解,“信使”则是以熊猫作为符号和素材进行潮流与时尚之系列延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f2a2694c92f420e6d45a7113a09902cf.jpg

  谈及这些作品的灵感,是我个体生命对于时间的流逝和记忆变迁的观照印象和碰触感受。就叙事表达而言,更侧重于捕捉、勾勒生命情感着落在时间缝隙中的无常状态和记忆颠簸里的某种模糊性。这些作品会引发观众积极地思考时间和空间对我们的存在及思维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于逝去与即将降临的感知。

  总的来说,我的创作体验是一个将内在情感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通道,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与共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2cbbc50f02b58ac0f33262919be415e.jpg

  Q

  文懿:除了先锋的雕塑和油画创作,您也有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书法作品。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之间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体现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碰撞,您是怎样考量和处理其中的“嫁接”和互动的?

  傅榆翔:其实说“嫁接”不一定最妥帖,但是“整合”一词又似乎太过概念、滥用而俗套。嫁接于是科学而形象。

  至于说到不同艺术的形式和载体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有机的生成与融合。我尝试通过不同的艺术媒介来表达多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创建一种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艺术探索和体验。这种交叉和融合有助于将东西方跨学科的文化元素粘黏挪移,传达出一种更多向度的视野与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74fe2213255c8056a0cd5afdbd2f26a.jpg

  在我的创作历程中,我会借鉴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书法的点画和结体,诗歌的无羁和意境,然后将它们与视觉图像、雕塑形体等语言形式相叠合。这样的仿佛“混搭”的处理方式使我能够在作品中更为自由的切换和创造出更加独特的跨文化语境,并让观众可以在不同点位和层面上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磁场感应与新鲜感受。

  除了纵向和横向的比对,我尤其注重保持对当代性的关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随机的互访。这种对话式的进场与退场可以在作品中反映出历史、哲学、社会、科技、环境等方面的议题,或显态或隐性,让观众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思考当代社会在发展和前行中的变化和意料之外的挑战。

  Q

  文懿:您认为艺术和科技之间需要融合发展吗?怎么融合?

  傅榆翔:艺术和科技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产生、促成更为丰富的创新与可能。表面看,艺术偏感性,科技为理性,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其实从深度哲学和宇宙认知来观照,两者犹似南辕北辙在不同的时空领域,却着实有着某种物理或逻辑的相互对应与启示。

  融合艺术与科技可以打破传统的认知界限,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为科技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想象力。融合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例如: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据可视化、3D打印和雕塑、交互式艺术装置、算法生成艺术、科技与环境艺术。

  融合艺术和科技不仅可以拓展创作的领域,还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立体而又深刻的艺术体验。在融合过程中需要保持艺术的学科独立和人文关怀,以确保科技的应用能够真正增强艺术的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3c07b856099a59d45d8b19ec8185978c.jpg

  Q

  文懿:就您创作的油画和雕塑作品,了解您的朋友和藏家提及时,都感受到您作品的价值被普遍低估,您怎么看待艺术创作和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

  傅榆翔:艺术创作和艺术价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艺术创作是一种个人的表达和创造的愉悦过程,其中甚至隐含着探索的阵痛与酝酿之混沌,它源自于艺术家个体的内心情感、思想和经验,其出品与成型往往更有着戏剧性反差和哲学性悖谬带来超验与高妙,使得仿佛一切皆有可能,往往又似一切皆不可求,不可复制。然而,艺术价值(市场)是另外的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因素系统,涉及到艺术家和作品的学术贡献和影响积累,有了这些才会随着时间而发酵,再产生价值系统的水到渠成。

  艺术市场的金融属性往往受到时代、区域、投资取向、潮流趋势以及艺术家的知名度等多种因素的导引。有时候,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因为市场的短期取向的侧重点而被低估,而另一些艺术家及作品可能因为营销和推广而被高估。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它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一个艺术家和他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含金量。

  我觉得,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坚守,而不要去过于操心作品的市场价值。虽然市场的认可和回报对一个艺术家也很重要,但过度关注市场可能会影响到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纯粹性。艺术家应该首先要捍卫和保持对艺术的真诚热爱,并在创作中追求个人的真切表达。

  最终,市场价值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质变,而真正的艺术价值往往需要长久沉淀甚至被忽视后的一个突然降临的契机或好运。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本能和亢奋,创造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供献留存于社会,其被尊重和资本认可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4455a1af103b302215a8f96ce70b9eb.jpg

  Q

  文懿:您的工作之余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喜欢读哪一类书?喜欢看什么电影?

  傅榆翔: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如果没有大量的积累,持续的思考,是不会把一件事情做成功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能人,您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别人的起点,所以只有不停地探索和进取,才能与时俱进。做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要保持一个平衡而又充实的生活状态,与家人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户外的郊游与运动,以及探索新的文化精神和艺术体验……这些平常真实的烟火人间,都有助于我保持创作的灵感与活力。

  至于阅读,我喜欢涉猎多种不同类型的书籍,魔幻现实、黑色幽默、哲学心理、历史考古、探险传奇等等都是感兴趣的。近期正在交叉阅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还有就是印度伟大的瑜伽士帕拉玛罕萨·尤迦南达写的《一位瑜伽行者的自传》。

  在电影方面,我喜欢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艺术电影、纪录片、剧情片等等。电影是复合型艺术,它能够带给我视觉和情感上的直观而又生动的体验,是一个通过视觉和听觉传感到中枢神经的集合式参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90acd9d69a9a26ccee098b3fcf4fc06.jpg

  Q

  文懿:您目前正在创作大熊猫主题系列的第三件作品,同时最近您受到成都相关部门邀请,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成都发展,您是怎么思考和把握的?

  傅榆翔:被成都相关部门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成都发展是一个很荣幸的契机,也是我对于未来创作和个人发展的一种选择和肯定。我认为这是一个生活和创作的机遇,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到大熊猫的生态系统、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工作,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我的系列艺术创作之中。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表达,为大熊猫的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大熊猫是中国的珍稀动物,也是国际上受到瞩目的物种之一。我会努力通过自己的熊猫主题作品系列,向世界传达出我对大熊猫的关爱和呼吁,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保护等议题。

  去到成都,我仍会继续寻找与当地文化和环境相融合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为自己的创作开辟新的途径。总之,我会珍惜和把握好这个机会,继续保持创作的热情与活力,同时也会努力为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7cd0bbd34418b6b83af656edc6cd50af.png

  Q

  文懿:您如何在现代艺术产业中寻找到自己的生态定位?

  傅榆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逐步在现代艺术原创产业化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

  通过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与其他艺术家和国际相关机构、策展人等建立联系,参与更多的展览和艺术交流来扩展艺术的影响力。

  不断拓展创作领域,探索新的媒介和技术,同时保持与时代和国际潮流的互动,以保持持续的创作和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7ae04533b7228745d1f7c09f90315d00.jpg

  Q

  文懿:您未来的计划和梦想是什么?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傅榆翔:未来的计划是继续深耕自己的艺术创作,探索和实验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跨界交流继续贯彻在我的生活与作品中。希望通过我的艺术作品能传递出积极的信息,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同时也为自然和环境生态保护做出努力。

  我梦想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多展示我的作品,与不同文化、宗教和生活背景的人们分享我的艺术精神和理念,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普世传播。我也希望能够在艺术教育领域有所贡献,激发更多年轻人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37c050d7603fc9da8e463b7d6c74212b.jpg

​  “我作品里所虚构的故事,其实已经是一本书的后记了。”这是我的座右铭,这段话提醒和勉励我所有该发生的事都会结束,但所有的结束事物也都是另一个事物的发生。这同时也提醒我,艺术创作必须是一个真切表达的投影,这个投影正像一面镜子,作为艺术家个体存在的我只有后退,才有可能真切地看到更为广袤的影像。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采访内容系“文懿访谈”专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傅榆翔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